【大纪元2013年06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伊铃多伦多报导)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大多伦多地区华裔老人普遍需要包括心理健康、心灵需求、临终关怀和亲密关系方面寻求帮助;随着加拿大社会环境和人口结构变化,讲普通话的长者越来越多,需要社区提供切合中国不同区域文化的服务。
6月19日,颐康中心与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在颐康士嘉堡麦沥高中心发佈「大多市华裔长者转变中的需求」(The Changing Needs of Chinese Senior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研究报告。报告表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人生阶段重大变迁(老龄化本身的动态过程),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包括移民、退休或长期病患,及由于服务使用者和服务系统相互作用而浮现的需求。
报告显示,当政府政策和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到人口结构、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老人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处境中,必须学习和如何适应和导航。
交通语言是老人生活大障碍
报告显示,缺乏交通支援、语言障碍是造成华裔移民在加拿大没有充分使用医疗服务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新移民和老年移民。许多华裔老年移民讲述他们过去适应加拿大生活时的挣扎、快乐和成功;也有许多受访者表示,在移民后,由于加拿大社会环境遇到不同的障碍而感到失落和后悔。
缺乏英语沟通技巧(如遇警察、医护人员等沟通)进一步加重老人精神困扰和孤立、孤独、焦虑和不安全感,以致损害了他们对整体生活满意度。
何女士和李先生是一对夫妻,俩人都76岁了。2002年由女儿担保团聚移民多伦多,帮助女儿带孩子。
「由于没有养老金,经济上依赖女儿,心里很不好受。这里有很多活动我们老两口很想参加,一个是路程远,另一个是交通费很贵,无法承受,只好放弃,最后就不再想外出活动。」何女士说。
粤语国语长者所需服务不同
报告表明,来自中国大陆讲普通话的华裔人口正在加拿大迅速成长。华裔长者需要切合他们文化需要的服务和活动。讲普通话的老人最常表达的需要是克服交通运输障碍、增加运动、更多应付长期健康问题、适应新社会环境及管理和有效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自尊的需要;与家人融洽相处,有强烈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参加社交网络和结识朋友。
何女士表示,本来是想来给女儿帮忙,可是老人总是有个三病两痛的,需要看医生。这里的医生基本是讲英文,偶尔有个讲中文也是广东话,还是听不懂,每次看病都需要女儿请假。女儿本来就压力大,还要增加她的压力,心里不好受。
报告说,许多讲普通话的老人觉得从前为讲粤语设计的服务和活动并不切合他们的需要和爱好。他们需要包括处理因家庭关系紧张而产生的沮丧感;移民过程中因社会地位改变而产生的失望感,许多人表示他们需要社会肯定;以及面对加拿大社会和粤语社群的歧视。
何女士和李先生同女儿、女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与女婿相处不容易,何女士说,年轻人接受的是加拿大教育,两代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对孩子教育理念有差异,因此导致两代人心灵上有隔阂。使女儿很为难,大家生活都不愉快,无奈之下回到中国。
2006年,何女士老俩口离开4年后再次来到加拿大,面临同样问题。好在他们的女儿很早就为老人申请了老年公寓,但是交通和语言障碍仍然是他们生活中最大困难,每次看病都需要女儿帮忙。
他们夫妻很希望加拿大政府能在这方面给予老人帮助。如在交通不繁忙的时段给老人免费或低价乘车;为讲国语的老人提供就医的翻译服务等。
========================
华裔老人需心理健康帮助
【大纪元记者伊铃多伦多报导】报告说,华裔老人在使用心理健康服务时,面对语言及信息障碍,心理健康临床医生和服务缺乏训练、以及缺少特定族裔文化服务。老人的个人自我价值降低,恐惧被排斥歧视,他们依赖特定族裔,提供正式心理健康的社区服务机构。
报告显示,部分华裔老人迟疑不寻求专业帮助,因为他们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和诊断感到羞耻。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成见和歧视,增加特定文化和语言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和支援,华裔老人将受惠。
报告称,价值观、心灵状态和信念有助华裔老人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最后阶段。多位受访者表示,他们需要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与传统中国习俗相反,老人愿意公开讨论他们自己对事物的恐惧。部分老人开始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去思想、理解和最后接受死亡的现实。
报告还显示,入住护理院的老人需要一个安全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他们更需要一个熟悉生活环境,如中式食品、熟悉的面孔、方言、来自母国类似的共同经歷等。
该研究项目获安省延龄草基金资助,由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曾家达教授主导,就大多伦多地区生活的华裔老年人变化中的需要(特别在多伦多、万锦、列治文山及密西沙加)。针对655位老人及服务提供者、照护者、以及颐康中心其他资料提供者收集数据,以了解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素和人生满足感。
(责任编辑:林妍)